醫美“十四五”規劃草案出台,“最嚴監管”時代來襲!13000家機構如何應對變局?

近日,中國整形美容學會發布《關於起草<中國醫療美容標準體係建設> “十四五”規劃的報告》,內容涉及行業管理、行業技術、教育培訓、行業基礎4個方麵超過40個標準,覆蓋機構準入、人員準入、皮膚美容、光電技術、毛發移植等,可幫助醫美機構提升管理效率、運營規範、服務質量等關鍵環節。

另外,從2021年5月國家衛健委等八部門印發《打擊非法醫療美容服務專項整治工作方案》開始,醫美行業已進入新一輪嚴格整治期,進入2022年,四川、山東等地醫美監管持續加碼,醫美機構成為重點監管對象。

據畢馬威分析,種種信息顯示中國醫美行業正在經曆迄今最嚴整治,醫美行業正朝著規範化升級,長遠來看,此輪整治很可能成為醫美行業分化的分水嶺。

從需求端來看,醫美的規範化發展將提高社會對醫美的信任度,消費滲透率有望提升;從供給端來看,大量非法醫美機構,以及僅重視獲客、不重視醫療服務質量的醫美機構將被逐步淘汰,依法合規經營的醫美機構可享受市場擴張帶來的紅利。

在如此趨勢下,醫美機構該如何轉型和發展?近日,畢馬威中國醫療健康行業副總監秦望岑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時表示,大型醫美機構要朝著標準化、連鎖化和信息化發展,小型醫美診所要走“精品化”的亞專科化路線,瞄準一個細分領域做深、做精、做專,然後再連鎖化。

大型機構發展方向:標準化、連鎖化和信息化

根據艾瑞谘詢數據,中國具備醫療美容資質的機構約13000家,中國醫美機構中70%-75%為中小型為主,大體量機構較少,約占6%-12%,多集中於一線城市。

秦望岑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:對於大型醫美機構,第一,要朝著標準化方向發展;第二,有實力的醫美機構要謀求連鎖化發展;第三,醫美機構要實現信息化發展,才能讓經營管控、人才管理、醫療服務、藥械產品管理等更加合規、規範。

“目前我們國家已經出現了幾家大型醫美連鎖集團,但頭部前五名企業所占市場份額還未達到整體的10%,市場相對碎片化,但企業通過並購進行整合效率不算高,並購後的標準化需要一定時間。”

秦望岑表示,醫美機構集團化發展需從9個方麵進行標準化建設:1、機構拓展標準化,即連鎖化的一部分,具體方式包括並購和新建;2、人才建設、團隊建設標準化;3、信息化建設標準化;4、銷售體係標準化;5、市場品牌塑造標準化;6、服務及流程標準化;7、關係構建與維護的標準化;8、供應鏈標準化;9、風控體係標準化。

標準化對醫美機構有三方麵意義:第一,提高整體風險管控能力和醫美服務質量,同時供應鏈標準化等還可降低運營成本;第二,涉及集團化管理,便於總部或者雙總部有效管控下屬機構的每個經營行為;第三,有助於醫美機構快速複製原有體係,實現規模化。

同時秦望岑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,信息的標準化建設對醫美機構尤其重要,集團信息化有利於管理和戰略執行,單體機構信息化有利於醫美服務質量監管、風險把控和提供全周期服務。

另有研究顯示,信息化技術可提高醫療質量管理效率,以信息化平台為基礎的醫療服務監管可有效降低管理成本,減少人為因素,實現對醫療機構實時監控和醫療服務過程監控,應作為主要方式推廣。

對於連鎖化和集團化,秦望岑表示這是醫美機構做大做強的必經之路,“重點要根據市場變化,把握好擴張的節奏,過快或者過慢都可能有一些風險。最後就是考驗集團總部對於下屬機構的整體的管控能力和效率了。”秦望岑分析,在目前行業監管趨勢下,依法合規經營的醫美機構迎來市場擴張的機遇,市場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,有望催生強者恒強的行業龍頭企業。

浙商證券研報也曾分析,單個醫美機構存在服務半徑天花板,艾瑞谘詢數據顯示,2020年我國醫美用戶超過60%都會選擇在常住地進行消費,且越“輕”的醫美項目,短腿性特征越明顯,因為高頻次消費會帶來高路途成本。

醫美機構想要跳脫這一瓶頸,最好的方式就是實現多區域、多機構布局,占領更多區域客源,同時擴大自身 “產能”天花板。長期來看,區域性1+n模式是較為理想的集團化運營形式,資本量是本,複製成功率是考量重點。

海通證券研報分析,一方麵,醫美行業連鎖化趨勢逐漸明顯,中國醫美機構以中小型為主,良莠不齊,優質機構極度稀缺,同時醫美行業持續高景氣,資本也加速布局,行業內投融資、並購、上市事件頻發,驅動行業整合發展。

但另一方麵,醫美項目具有消費個性化、地域差異化等特征。據艾瑞谘詢分析,我國連鎖醫美集團多采用各地區自主經營的形式,機構很難將運營經驗跨省市複製。同時為應對快速變化的消費者,經營者也多選擇開設中小型機構。因此醫美市場呈現分散化格局,可能較難產生行業龍頭。

小型機構的發展方向:亞專科化

秦望岑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,部分民營的小型醫美機構要朝亞專科化發展。醫美機構的服務大致可以分為醫美外科、醫美牙科、醫美皮膚科、醫美中醫科等。以醫美皮膚科為例,細分的服務領域包括光電類抗衰項目等。

“小型單體醫美機構受到人才、技術、設備的限製,很難做全,可考慮在細分領域深耕,做專、做精,然後再連鎖化發展。若小型醫美機構前期定位不準確,服務覆蓋麵過大,那麽將麵對人員、設備、產品、物業、營銷等成本過高的問題,不如靜下心來,做好一個醫美亞專科。”秦望岑說道。

例如植發屬於醫美細分領域之一,根據艾媒谘詢等數據,2018年我國植發行業市場規模突破120億元,預計2019年市場規模為162.7億元,到2025年將超過400億元。2021年12月13日,“植發第一股”雍禾醫療在港交所主板上市,2020年雍禾醫療營收16.4億元,醫療機構數超過50家。

同樣的道理可以參考社會辦醫療機構類型選擇的案例,即綜合醫院和專科醫院比較,有研究顯示,醫療機構專科化有以下四方麵優勢。

第一,專科醫院的組織結構及人員具有專業化特征,內部管理和溝通效率更高;第二,專科醫院人力、財力集中於一種疾病,便於縱深發展,可能帶來技術性或管理性突破,達到綜合性醫院無法企及的深度及高度;第三,醫院可選擇做效益較好的專科,如牙科、眼科、腫瘤科等,且專科醫院的組織結構和溝通機製本身具有效益最優化特征;第四,專科化、集團化還能為醫療技術水平不夠高、經營效益不夠好的領域提供解決方案,如在綜合性醫院效益較差的兒科、中醫科,在兒童醫院及中醫院均可完成效益優化。

除了亞專科化,秦望岑建議醫美機構還可以考慮從以下三個方麵進行轉型。

第一,目標客群重塑,目前醫美行業在渠道端和支付端的變化直接造成市場需求改變,具有較強區域特性,醫美機構需要從當地的人口結構、經濟情況、社會文化、消費特征等維度進行評估,重塑目標客群。

第二,市場營銷體係升級。醫美廣告監管新政極大地顛覆了以往醫美行業主流的營銷方式,醫美機構應建立完善的市場營銷體係、在優化市場營銷活動的同時並對其合規性做有效預警,例如,挖掘更廣泛的合規營銷渠道,明確各類營銷渠道的投入產出比以及效率,適時調整最匹配業務特點的營銷方案等。

第三,建立合規經營與風險控製體係。合規經營與風險控製已成為醫美機構貫穿業務流程的重要議題,而非以往集中於醫療事故發生後的應對處理,醫美機構必須透徹理解監管政策,不斷優化合規風控體係,在合規風控部門人員配置、風控機製建立、實時規範考核等方麵重點投入。

華英證券被警示!定增募投項目信披出問題,也罰到保薦機構頭上,監管加強全鏈條監管不斷顯現
機構2025大宗商品展望 :黃金天然氣被看好 OPEC+如何穩住油價